妙趣横生的中药文学(2)

2022-07-02 19:15

中药文学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的演进进程 ,先秦文学作品中的药名,只是作者借以抒情言志的象征物,作者不一 定意识到药名的文学价值。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道教和医学的成长 ,药物知识获得 一定水平 的普及,诗人们或通过药性表达登遐成仙的愿望,或巧借药名抒情写意。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借用药名的表层语义,如王融的《药名诗》,作者借用“重台”“陵泽”“石蚕”“垣衣”“楚衡”“神草”“夜光”等药名,渲染出一种凄凉难过 的气氛 ,“读去不觉”“详看始见”,如盐入水,不着陈迹 。二是借用药名的隐喻、象征、谐音功能 ,如陈亚《生查子》词中嵌入相思、苦参、当归、意已(薏苡)、白纸(芷)、郎读(狼毒)、远至(志)、回籍 (茴香)等药名,书写女子对丈夫的深寻思 念和离别之苦,自然流畅,无砥砺 之迹,是药名词中的佳作。辛弃疾的词《定风波 》、龚自珍的诗《远志》皆借中药“远志”言志。三是巧借药名,游戏炫才,离合诗就是这种产品 ,如权德舆的《药名诗》,其中“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句,“浪白”“微风”“坐钓”“藤阴”本是四个词语,但断开重组,就酿成 “白微”“钓藤”两种药名。又如张籍《答鄱阳客药名诗》:“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除“半夏”为直接嵌用外,“地黄”“枝子(栀子)”“桂心”都是前句尾字和后句首字组成,巧妙组成 “连珠体”,而“喜君子”则是中药“使君子”的谐音。总之,这时期的作者主要是巧借药名的语义,还没注意到药性功能 及其配伍的文学价值,至清代小说戏曲,中药这一文学功能 才获得 挖掘利用。如戏曲《草木传》中和平村的老员外甘草,宋苏颂《本草图经》云“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甘草”的女儿“菊花”,有清热解暑之药效;甘家使女 “栀子”,也有凉血解毒、利胆退黄等功能 。而“菊花”的未婚夫“金石斛”则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的药用价值,又有“秉性坚强 ,忠厚可亲”的属性,而大戟、甘遂、芫花性寒,味苦,与甘草等药草的功能 正好相反,因而戏曲中人物的品德气质与药性相对应,戏剧矛盾的产生 和故事情节的成长 又由药性的相生相克关系组成 。特别是《草木春秋演义》,作者借助神魔的故事框架,流传 中药知识,表达了士人抵抗 外敌的深沉忧思(高日晖语),在思想内涵上有很大的提升。 东方前沿网

历来论者都认为中药文学是游戏文字 ,因而评价不高,其实是误解,由上所述,中药文学造诣 不斐,若扩及整个中医,作品的数量更为可不雅 ,因而值得文学和医学研究者高度重视。 www.qqlingdiw.cn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