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魂脉”和“根脉”有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2023-07-07 02:28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此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的论述是一个重要论断,具有创新意义。两个“结合”作为必由之路,强调“魂脉”和“根脉”的有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东方前沿网

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东方前沿网

文化传承发展要坚守自己的主体性,守住了文化主体性,也就守住了文化的根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历久弥新,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这一坚实的文明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又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文化主体性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出来的,有着坚定的文化主体性。一方面,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茁壮成长,焕发蓬勃生机。另一方面,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激发下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既体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精辟总结。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体悟文化主体性的新内涵,树立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遵循的实践路径

东方前沿网

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实践路径。

内容来自www.qqlingdiw.cn

(一)走好贯通和融通之路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贯通论”和“融通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解释,并揭示了结合的主要路径。

东方前沿网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阐发传统经典文献的要义,挖掘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激活传统经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隐藏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式之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而不被觉察,历经时代的磨砺而积淀下来,以隐秘的方式潜藏在人们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行为方式之中。遵循贯通和融通两个路径去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由此,我们不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而且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东方前沿网

(二)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东方前沿网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具有独特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众多瑰宝、遗产和文物。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述说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成就。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本文来自东方前沿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提出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把遗产锁在博物馆的仓库里,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传承功能,通过多种现代的方式,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走进大众的生活,让文物绽放光彩,成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文化产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让文化主体性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copyright www.qqlingdiw.cn

(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东方前沿网

中华文明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特征。在新时代,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一方面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各种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底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向国外民众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感召力,提高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在世界舞台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主体性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塑造力,促进文明互学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增添更多正能量。 www.qqlingdiw.cn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现实意义,遵循实践路径,巩固文化主体性,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相适应。一方面,更好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化主体性在现代化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充实。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由此,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滋养,并获得发展。 东方前沿网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